↑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专家团队在为患者手术。该院自开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以来,带来了很多新技术、新方法、新项目。 杜魏岑 摄
→黄平县旧州镇中心卫生院是全省首批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单位之一,当地抽派基层医护人员组建县域医疗次中心健康体检团队,开着智能体检车进村入户为群众保驾护航。
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全力破除历史、地域等经济社会发展“后进”因素医疗健康,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倾力构建五级医疗服务体系,切实托稳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不断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卫生健康新篇章。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国家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的战略部署,更是加大贵州省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贵州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省发改委、财政等部门全力支持,省卫生健康委抢抓机遇,对标国家要求,以对历史和人民、事业极端负责的精神,全力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2022年10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获批;2023年2月11日,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揭牌,标志着国家顶级医疗资源不断落地贵州,拉开了贵州全力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大幕。与此同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与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分别在贵安新区、毕节市推进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国家顶级医疗资源落地贵州,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国家级的优质医疗服务,极大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问题。
目前,输出医院派驻来黔专家113人,有高级职称88人、2人获聘研究生导师,并借助医院品牌优势吸引、招聘优质人才420人。其中,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新开设7个亚专科需门诊,引进开展新技术97项,填补贵州省内空白45项半岛电子,利用新技术治疗患者334例,派驻贵州专家开展手术417台,减少群众看病负担500余万元,并吸引了30个省份的1000余名患者来黔就医,区域医疗高地效应逐步显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派驻贵州专家开展门诊543人次,主刀手术三四级手术占比达87.5%,引进新技术34项(17项省内领先,占比50%),减少群众看病负担200余万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派驻贵州专家密集举行3场大型义诊活动,接待义诊人数达2178人次;浙江省人民医院在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毕节市带来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技术,汇聚了新力量,大大缓解了当地群众跨省外出就医的难题,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家级的医疗资源服务,幸福感倍增。
截至3月底,派驻专家共计接诊1731人次,门诊预约“一号难求”。主刀三四级手术196台次,开展新项目30个,新项目应用54例,指导科研立项9项,指导新型适用专利1项,减少群众外出就医经济负担达2000余万元。
下一步,贵州将综合考虑地域、人口、承接医院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加大力度引进高水平输出医院,将国家顶级优质医疗资源定向放大辐射至各市州,着力推动输入医院具备输出医院同质技术水平、人才储备、临床教学和科研能力,加快形成贵州区域医疗服务新高地,最大限度减少异地就医,更好满足全省群众在家门口看大病和疑难重症的医疗服务需求。
打造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均衡布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长期以来,贵州因地理、人文等诸多因素影响,卫生健康发展极不平衡,大多数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贵阳、遵义等地。贵州省卫生健康委经深入研究,制定了推动省级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实施方案,先后在铜仁、黔东南、黔南、六盘水、安顺、黔西南等地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打造区域内优质医疗服务、医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高地,降低区域内重点病种外转率。
自依托贵州省人民医院布局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以来,铜仁市人民医院切身感受到了省级医疗服务团队的理念、技术和管理:在全国1400余家三级医院中,铜仁市人民医院排名上升300多位,在全省28家三级医院中排名从第12位上升至第7位,在全省9家市州医院中排名从第7位上升至第3位。
医院排名大幅上升的背后,是老百姓在看病就医时收获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输出医院的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介入团队,近年来在铜仁市人民医院开展的三四级手术近280台,填补了铜仁市6项技术空白,为800余名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
推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有利于省级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大幅缩小市级重点疾病诊疗水平与省级的差距。贵州将坚持省统筹规划,省市共建、网格布局、均衡配置,算好经济账、政治账、民生账半岛电子,逐步实现国家和省区域医疗中心市级全覆盖。
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的能力。2022年,中央1号文件把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深入推进。贵州省政府连续多年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出台了《贵州省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等多个指导性文件,明确行政、人员、业务、绩效、财务、药械等“六统一”目标。
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下发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推动每个县(市、特区)结合实际组建1至3个以县级公立医疗机构为龙头、其他若干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的医共体,构建起以健康为中心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综合体,为县域内居民提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营养、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目前,除建设城市医疗集团的7县区外,全省已有81个县(市、区)启动建设医共体138个,覆盖乡镇卫生院1106个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01个。
贵州通过组建县域内紧密型医共体,推动县乡医疗机构在管理、服务、责任、利益等方面形成分工协作机制,强化资源及服务下沉,推进分级诊疗和医防融合发展,实现县域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全省县域内就诊率保持在90%以上。遵义、铜仁、福泉、余庆等先进典型多次获国家充分肯定,习水县成为12个全国基层卫生健康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
以基层为重点,是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重要内容。贵州省委、省政府将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课题,大力加强贵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充分考虑区域内人口、交通、地理位置及医疗卫生资源等因素,聚焦有利于大幅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有利于大幅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大幅提升农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紧紧围绕“强县域、强基层”为目标,创新推进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探索出一条省级推动、上下联动、梯次带动的县域医疗机构发展之路,努力让农村群众有地方看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半岛电子
2022年,贵州省委、省政府投入2.5亿元,在全省建成50个县域医疗次中心,网格式带动乡镇卫生院221个,服务农村群众456.6万人。
县域医疗次中心建成后,新增卫生技术人员1040个,新增业务科室430个,引进新技术、新项目296项,住院人次同比提高了36个百分点。26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已能够开展三四级手术,医疗收入超1000万元,2022年,门急诊及住院服务群众386万人次。2023年,贵州将再投入2.5亿元建设50个县域医疗次中心。
健全适应乡村特点、优质高效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就近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
近年来,贵州先后实施一系列卫生健康强基层重大举措,确保每个村至少有1个卫生室,每个卫生室至少有1名合格村医。2021年为每名村医每月再提高补助200元,为村卫生室配齐必要的设施设备。
通过配置智能一体化诊疗设备、建立全省统一的村级卫生室业务管理系统、探索远程医疗延伸到村等手段,全省推进实现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便捷化、智能化。同时,强化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严格落实传染病疫情报告责任,提高风险隐患早期识别能力,筑牢农村疾病预防控制网底。
在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后,贵州着力“保健康、防重症”,提高见医率、见药率、见干率,实施“百千万”五级医务人员进基层强能力行动,1万余名乡村两级医务人员发挥家庭医生团队作用,落实网格化包片管理,走村入户全力做好对居家治疗观察和康复重点关注人群的健康监测、用药指导、抗原检测等跟踪服务,用使命感托起大山深处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