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电子3月24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明确,到2025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资源配置和服务均衡性逐步提高,重大疾病防控、救治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中西医发展更加协调,有序就医和诊疗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到2035年,形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连续协同、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和优质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近年来,中国医疗大健康市场规模愈发庞大,增速也越来越快,使得增量空间广阔。据普华永道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医疗大健康市场规模已达到13万亿,且在过去8年中高速发展,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目前已经跃居为全球第二大市场。
如此,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能力现代化;加强分工合作,促进分级诊疗,推进体系整合化;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体验,推进服务优质化;加强科学管理,压实责任,推进管理精细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动力,推进治理科学化等举措的推进,将进一步推动医疗大健康产业良性发展。
近年来我国持续发力破解看病难看病贵,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把“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间均衡布局”放到了更为突出的位置。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跨地域就诊难,一直是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痛点。从现代医学的健康诊断和治疗方面来看,这主要是以医学检验结果为依据的,每一次诊断都建立在一系列检查数据结果的分析之下。小到简单的抽血检查,大到包括X线、CT、核磁共振、超声、核医学等影像医学检查都是患者就诊体检中的重要环节。
然而,由于我国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公立医院,三甲医院门诊里的常规检查科室常常处于超负荷的运作状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层医疗机构,因无法负担高昂的检测设备成本,医学检测面临“无计可施”的尴尬境地,两者之间一高一低的落差使我国健康检测呈现出严重的供求不均衡现状。
《意见》指出,要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发展社区医院,健全临床科室设置和设备配备。强化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和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传染病筛查半岛电子、防治水平,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开展居民心理健康指导,增强乡镇卫生院二级及以下常规手术等医疗服务能力。
根据人口分布情况,优化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建设中心村卫生室,对人口较少的村可通过巡回医疗、邻(联)村延伸服务、上级医疗卫生机构驻村服务等方式,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创新乡村医疗卫生人才使用机制,加强县域医疗卫生人才一体化配备和管理,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县管乡用和乡聘村用等方式,提高乡村医疗卫生岗位吸引力。
此外,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加大基层、边远地区和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扶持力度,缩小城乡、地区半岛电子、专业之间人才配置差距。推进农村卫生人才定向培养,落实执业医师服务基层制度,鼓励医师到基层、边远地区、医疗资源稀缺地区和其他有需求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
激励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推进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加强公共卫生、全科、儿科、重症医学、呼吸、精神科、传染病、老年医学等领域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完善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继续加强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扩大全科医生队伍。加强医教协同,落实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实施医学高层次人才计划,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
在补齐基层服务短板这一话题上,此前,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总裁王皓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破解中国患者“看病难”问题,关键在于基层优质医疗资源的供给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具体而言:
一是,针对基层的实际需求医疗健康,应推出众多适合基层的创新产品,提升医疗资源的可及性。
二是,通过远程解决方案和人才培养体系,让高质量的医疗专家资源更有效地下沉基层、提升基层人才的技术能力。
三是,强化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卫生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强药师队伍建设和配备使用。改革完善医务人员评价机制,坚持分层分类评价,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增加临床工作数量和质量指标,探索试行成果代表作制度,淡化论文数量要求。
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是国家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初衷和根本目的,经过多年来医改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医疗可及性也正逐渐提升。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曾多次表示,随着时代发展,人民对医疗的需求发生改变,医疗行业必将融入更多5G、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和个体化。目前,我国数字化医疗建设蓬勃发展,但仍与民众对高水平医疗的追求存在一定差距。
为了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加速高质量发展,《意见》指出,建设面向医疗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推进互联网、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应用,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共享交换与保障体系建设。建立跨部门、跨机构公共卫生数据共享调度机制和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推进医疗联合体内信息系统统一运营和互联互通,加强数字化管理。加快健康医疗数据安全体系建设,强化数据安全监测和预警,提高医疗卫生机构数据安全防护能力,加强对重要信息的保护。
与此同时,积极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建设智慧医院,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和检查检验集中预约服务,推广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线上查询、药物配送等服务。整合打通相关线上服务终端。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应用,完善授权调阅和开放服务渠道及交互方式。逐步拓展日间医疗服务,扩大远程医疗覆盖范围。积极推进新生儿相关证件多证联办。大力推动免疫规划等公共卫生服务便捷化。优化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
随着计算机算力增强、人工智能技术精进、以及更多前沿技术的应用,数字医疗主题下的多个细分赛道都是资本关注热点,包括AI药物研发、AI辅助诊断、医疗机器人等。
以AI药物研发领域为例,有证券机构医药行业分析师指出,未来十年,中国将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重要力量,中国将在药物的原发性创新上成为引领者和推动者。药物研发是人工智能最重要和最大的应用场景之一,人工智能则是药物研发最重大的技术红利之一。
近两年来,Al作为新药研发的引擎,在全球各大药厂和生物科技公司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据皮斯托亚联盟(Pistoia Alliance)2019年的一项调研显示,约有70%的生命科学研究人员都在使用Al来加速或者帮助他们进行新药研究。
CIC灼识咨询合伙人王文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医疗供应保障中,数字化技术可以覆盖线上问诊、处方开药、在线医保支付、药品调度等流程,实现就医用药服务的闭环。数字医疗的生态链贯穿了患者远程就医诊断、支付取药、诊后管理甚至院外健康管理的全流程,目前数字化技术已较为成熟,与互联网医疗结合的应用已能初步覆盖前两个流程,但患者建档跟踪等诊后管理服务及院外健康管理服务则仍有待落地。
“加速实现数字化医疗,首先需要加强群众对医疗服务行业的认知,宣传推广数字化医疗,普及分级诊疗等,助力数字化医疗的渗透;其次,需要结合数字化技术改善医疗资源分布失衡的情况,使各类患者均能获得数字医疗的普惠;再者,国家需要制定支持性政策鼓励数字医疗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鼓励发展互联网医疗、打通国家医保支付等,另一方面还需加强监管,确保诊疗质量、患者信息安全等,切实有效地推进数字化医疗的落地应用。”王文华说。
在医疗健康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技术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当下的中国也已经成为数字化技术在医疗领域进行研究最多的国家之一。在互联网技术的加速推动发展之下,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也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