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4月,国家卫健委密集召开会议,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2023年卫生健康各项工作。
围绕落实疫情防控政策措施调整要求,研究完善经济保障政策,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着力提升防控救治能力。
配合开展新冠疫苗及接种费用清算及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结算工作,以及新冠患者医疗费用救治费用中央补助资金结算工作,及时落实财政补助政策,做好有关经费保障工作。
定期开展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研究提出有关扶持政策建议,支持公立医院纾困。
紧盯疫情发展态势,早准备、早部署,加强动态监测,科学测算医用物资需求。精准对接、精准调配,协调保障落实。
紧盯重点地区、重点品目,做好呼吸机等重症救治设备和小分子抗病毒药等药物保供。配合研究应急储备重点品目、数量和布局。
落实政府办医责任,保障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平稳运行,统筹安排好资金和项目,支持健康中国建设、“一老一小”等重大任务落实。
按照《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制订工作规则》,持续完善《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做好医疗服务价格和成本监测工作。组织开展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等政策文件培训,指导地方推进工作。
紧盯经济和财政收支形势,加强财政支持项目研究和储备,积极争取投入,更好地服务事业发展。围绕“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等,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项目库,做好项目储备;做好三年滚动部门预算编制工作,保障规划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强化部门预算收入统筹管理,加强对非财政拨款资金预算编制、项目管理、收支管理等,盘活各类存量资源。建立健全预算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项目评审论证,提高项目质量。
加强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开展专项业务费项目、预算医院新增业务用房开办支持等重大、延续性项目支出标准研究。全力推进中央预算管理一体化,动态完整反映预算安排和执行等情况。强化预算硬约束,严肃财经纪律。
健全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和工作规范,更新部门预算绩效指标库,提升项目支出核心绩效目标指标管理质量,加快构建分类型项目支出绩效指标体系,加快构建预算单位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完善绩效全过程管理,指导预算单位创新谋划以预算绩效推进业财融合的有效措施,切实发挥预算绩效管理作用。
成立委财会监督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方案,加强对卫生健康行业落实财会监督工作各项要求的督促指导;加强对委预算单位(含委本级)的财会监督,切实落实财会监督各项具体要求。组织开展财经纪律重点问题专项整治和预算执行监督专项行动。
将“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围绕“规范管理、提质增效、强化监管”主题,聚焦公立医院重点难点问题,补齐短板弱项,着力推动“以业财融合为重点的运营管理建设,助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效益”。
继续推进公立医院规范使用医保基金。通过调研调度、现场交流、培训指导等方式,注重总结先进经验做法、宣传推介典型经验和案例,全面推进经济管理年活动深入开展。
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指引、落实运营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技术指引、强化信息化建设等具体措施,引导公立医院建立健全运营管理体系建设,优化流程,合理配置资源。
坚持底线思维,把握安全底线,聚焦财政性资金、医保基金、经济合同管理等重点事项,加强经济风险的研判,提升化解能力,梳理查找经济管理的短板弱项及管理漏洞,健全经济管理制度体系,借助信息化手段,落实内部控制等要求,督促指导地方和机构进一步防范化解经济管理和经济运行风险,保障平稳有序。
印发培训大纲,健全培训师资队伍,建立公立医院行政领导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经济管理能力培训机制,逐级组织开展经济管理人员轮训工作。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卫生健康经济大讲堂,发挥总会计师和领军人才作用,交流工作经验,提升经济管理水平,服务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根据新版目录编制新一轮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需要等因素,更加注重医防协调、优质扩容、能力提升和均衡布局。健全完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体系,强化监督和制约机制,继续探索建立完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全过程监督管理模式。研究推动大型医用设备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加大政府采购监管力度,全面总结三年专项行动工作经验,研究完善政府采购长效监管机制,进一步规范采购行为,防范廉政风险半岛电子。持续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导向作用,落实支持脱贫地区农副产品采购工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等要求。
建立完善风险防控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底线。推进制修订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以及配置、使用、所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委属(管)企业监管,通报一批典型案例,引导企业聚焦主责主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充分利用中央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强化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统筹管理,严把国有资产“三个关口”。建立健全资产盘活工作机制,切实提高使用效益。
充分利用进博会平台,做好进口高端医疗设备采购工作,引进国际先进医疗装备和技术,提升临床医疗技术水平。持续做好往届进博会成交落实情况统计,督促预算单位加快预算执行。
持续完善行业内部审计制度体系,验收第一批卫生健康行业专项审计指引课题研究成果,适时开展第二批课题研究,启动编纂《卫生健康行业内部审计操作指南》。聚焦审计监督主责主业,深化开展研究型审计。
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流程标准化建设,夯实现场审计、底稿审核、报告审签等质控工作,组织专家开展现场巡查和突击抽查,加强对项目监管中心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健全完善“三位一体”监督协作机制,加强与财会监督协同,促进绩效评价、内部控制、资产、政府采购等监督检查成果运用;加强与党组巡视、纪检监察等监督协作,形成监督合力;加强与省级卫生健康部门协调,强化转移支付资金专项审计整改落实。
指导各地健全完善防止因病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返贫致贫人口监测和帮扶工作。鼓励各地加大对脱贫地区,特别是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支持力度。
对于不适宜配置固定乡村医生或短期内找不到合格乡村医生的村,以及还没有设置基层医疗机构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进一步加强巡诊、派驻和邻村卫生室延伸服务,保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围绕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结合地方实践,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持续提升乡村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居民健康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健康保障。
进一步统筹全委和各直属联系单位、行业协会学会、社会组织以及企业等各方面力量,深化产业、消费、党建和行业帮扶措施,持续加大对定点县的帮扶力度,助力乡村振兴。
统筹做好对口支援和支持西部大开发、边境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等特殊区域发展工作,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适时召开有关工作会议部署推进。
第一,做好新冠病毒感染医疗救治和资源储备。 进一步加强医疗资源统筹、医疗力量配置和区域协同,加强重症病例国家级专家线下巡诊和线上会诊,推进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建设。
第二,加强医疗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医疗应急体系,推动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医疗应急综合演训基地建设,开展紧急医学救援培训演练,对紧急医学救援、中毒、核辐射三类国家医疗应急队伍进行提质扩容,组建“重大传染病疫情医疗救治队伍”。以医疗机构为依托,加快推进市、县基层医疗应急小分队建设。
第三,稳步推进行风建设工作。会同相关部门半岛电子,全链条整治收受“红包”、回扣以及医药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以零容忍态度坚决反腐肃贪。
持续推进《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全国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廉洁从业行动计划(2021—2024年)》落地见效。启动2023~2026年度大型医院巡查工作,分期分批开展医院巡查工作。
第四,持续强化医疗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医疗监督行为,推动建立健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息化监督手段,建立典型案例通报机制。
强化医疗机构依法执业主体责任,实施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将记分结果作为医疗机构校验依据,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开展2023年度国家随机监督抽查工作,加大医疗美容、辅助生殖、医学检验实验室、健康体检等抽查力度。推动人体捐献和移植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规范角膜库管理。
第五,深化落实平安医院建设。继续巩固全国平安医院建设多部门联动分工协作机制,建立信息通报和联合惩处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平安医院考核评价工作。强化警医联动,加强医院安防系统建设。
第六,统筹加强慢性病防控。探索完善慢性病防治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开展《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中期评估。
以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为突破口,推进关口前移、早诊早治。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积极开展“三减三健”行动,加强营养、口腔健康工作等。
第七,完善血液供应保障体系。落实《全国血站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升无偿献血采集供应规模,边境、重点地区主动开展输血途径传播新发再发传染病监测工作。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内容极为丰富,适应新时代新征程的乡村形势,各地要以落实文件为契机,尽快拿出具体行动方案,落实“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系统性要求,补短板,强弱项,强队伍,积极推进乡村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
二是落实《卫生健康系统贯彻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若干要求》。各地要切实履行建设、投入、管理等职责,抓紧出台细化措施,体现基层为重点的工作方针要求,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始终把基层工作抓紧抓实。
三是持续发挥“五级书记”抓农村疫情防控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实践证明,中央的这一决策要求对做好农村疫情防控至关重要,尤其是要通过这一机制,解决一些农村和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政策机制问题,加强领导,协调资源,保障投入,夯实工作。
四是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由试点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段。以省为单位部署开展,今年达到紧密型标准的县(市、涉农区)比例不低于60%。
五是深化乡村一体化管理。将乡镇卫生院职责和服务延伸至村级,公办村卫生室可作为乡镇卫生院的派驻机构,加强人员、药品、服务、信息和绩效等统一管理。以省为单位,今年实现人、财、物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要达到1/3以上。
六是加强村医队伍建设。扩充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规模,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推动落实村医岗位补助、参加社会保险补助和村卫生室运行补助等政策,确保队伍稳定、结构优化、服务到位。
七是深入做好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新冠疫情风险仍然存在,对65岁以上老年人群的健康服务应持续深化开展,并纳入家庭医生日常签约服务机制,保持动态全覆盖。
八是实现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全覆盖,健全党建引领和群众参与的基层卫生健康治理体系。
九是进一步加强基层发热诊室建设和药械、救护车辆配备。各地按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新冠病毒感染物资配备参考标准,将抗病毒和对症治疗药物、急救车组、制氧机等配备到位,更好应对可能风险。
十是实施“优质服务基层行”和社区医院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达到服务能力标准的机构比例提高到70%以上,新增建设社区医院500所左右。各地要选建升级一批乡镇卫生院,重点加强中心卫生院能力,发挥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次中心作用。
十一是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各地要明确工作目标,持续提高家庭医生签约率,以每年提升1~3个百分点的速度持续推进。各地要在6月底前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总结推广疫情转段期间家庭医生为重点人群服务经验,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尽快实现“六个拓展”。
十二是优化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央财政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投入,新增经费连同基本药物制度补助经费要重点用于基层,特别是乡村两级,起到保服务、稳队伍作用。
十三是启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价。国家制定标准,省级开展评价,结果统一发布。
十五是深入推进基层卫生健康12个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强地方党政领导,创新思路,协调政策,在基层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上创造新做法、贡献新经验。
建强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有针对性的向基层下沉资源力量,指导做好网格化管理,确保转诊机制运行有效。持续完善三级综合医院分区包片责任制,推动医疗救治规范化、同质化。
第二,进一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和体系。主要包括:
一是持续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规划设置和布局建设,加强已设置“双中心”的管理和考核,制定“揭榜挂帅”清单,建立跟踪考核机制。实施一批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推动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尽快取得实效。
二是启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开展医联体绩效考核,继续完善分级诊疗技术方案。
三是持续推进“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出台临床服务、急诊急救、医疗资源共享、高质量管理等中心建设指南,持续开展全国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评估。四是规范公立医院分院区管理。
第三,持续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与绩效考核工作。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继续做好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同步推进绩效考核与高质量发展评价工作,制定一批引领公立医院新趋势的先进技术清单。进一步完善医院评审评价工作机制。
同时,深入实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持续推进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增加优质服务供给。
进一步完善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工作机制和指标体系,开展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遴选、首批临床专科能力评价,加强智慧医院建设。
第四,强化医政管理。加强医疗要素和医疗行为管理同时,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实施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控制体系,发挥各级质控中心作用。
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事中事后监管,特别是“限制类”技术、介入技术、内镜技术等重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
此外,持续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开展护士服务能力培训行动和老年医疗护理提升行动,印发进一步优化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
加快发展康复医疗,制定康复早期介入试点方案,确定部分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在康复早期介入、多学科合作等方面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积累经验。积极发展社区和居家上门的康复医疗服务,拓展康复服务领域。
第五,持续推动重点人群、重点疾病管理。研究出台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规范标准等相关政策措施;制定推动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持续改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继续推动院前医疗急救立法,健全相关绩效考核指标,联合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定位、非急救转运、打击“黑救护车”试点等。
第六,持续开展医疗帮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民族地区发展。深入推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援青工作,推动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人民医院,推进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和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工作,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等。
一是科学、精准、高效做好新冠“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工作。继续加强监测预警,加强重点人群管理和分级分层分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医疗物资保障,推进老年人等人群疫苗接种,筑牢个人卫生健康第一道防线。
二是突出医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推进完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运行机制、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机制、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机制。
三是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继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和专科水平,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持续巩固健康扶贫成果,促进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康发展,全面加强基层卫生健康管理,推动健全短缺药供应保障能力。
四是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中国行动。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高质量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和健康城镇建设,扎实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医疗健康,加强慢性病管理和心理健康、精神卫生工作,深化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评估支撑能力。
五是筑牢公共卫生防护网。积极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发展,着力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完善平急结合、快速反应的医疗应急体系,统筹重点传染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工作。
六是持续做好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完善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加强老年人健康保障,不断提高妇幼健康服务水平。
七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深化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加强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
八是强化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支撑保障。加快推动重点法律制修订工作,系统推进卫生健康领域科研攻关,加强基层和紧缺人才队伍培养,持续推进平安医院建设,加大医疗行业综合监督力度,做好正面宣传引导,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